近期,大宗商品和周期股持續上漲,引發市場關于新周期是否到來的爭論。有人認為新周期已經來臨,也有人認為去杠桿政策壓力或人口壓力下,新周期不可能出現。我們認為,新周期是經濟波動的必然結果,不以經濟政策為轉移、不受人口因素影響。在經濟波動分析框架下,種種微觀證據表明新周期已經來臨。
新周期是經濟運行L型下經濟波動的結果,這是研究新周期的邏輯起點。關于中國經濟的走向,決策層有著清醒認識,即經濟運行L型:中國經濟從過去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。需要注意的是,經濟運行L型是決策層關于經濟增長的判斷,經濟波動和經濟增長并非一回事。經濟增長受政策影響較大,但經驗事實已證明經濟波動無法被財政貨幣政策熨平。因此,經濟運行L型下依然會有經濟波動,進而導致大宗商品、大類資產價格出現周期性波動,此即為新周期。
正因為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不是一回事,基于經濟增長的分析框架對新周期進行研究往往會帶來錯誤結論。
新周期來源于經濟波動,新周期研究必須基于經濟波動進行。經過了數年的經濟下行,種種微觀證據表明經濟波動已進入“擺脫波動谷底、獲得上升動能”的新階段,新周期已經來臨。
首先,大宗商品價格和PPI出現拐點。大宗商品價格由下跌轉為上漲、PPI出現拐點意味著企業生產經營從收縮轉為持平或擴張,是經濟回暖的先導指標。從數據來看,大宗商品的價格拐點出現在2015年末,于2016年取得較大漲幅。中國PPI數據在2016年一季度環比轉正,并于2016年中實現同比轉正。正如大宗商品價格上漲、PPI出現拐點所預示,2017年起經濟數據全面回暖,GDP增速回升至6.9%;股市雖經波折但向上走勢不變,2017年至今滬深300漲幅超10%。就本輪周期股異動而言,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同樣領先周期股上漲約1個月時間,但由于宏觀數據有其滯后性,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尚未反映至PPI數據中。
其次,企業產能利用率出現拐點。經濟回暖必然會導致企業產能利用率改善和提高。有研究者通過上市非金融企業的財務數據證明,2016年上市非金融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已經觸底回升,目前仍處于較低水平,有較大提升空間。
再次,企業盈利出現拐點。企業盈利是反映經濟波動階段的直接證據,經濟回暖與企業盈利改善互為因果。從統計局公布的工業企業盈利數據來看,工業企業盈利的拐點出現于2016年初。2016年,工業企業盈利增速保持在低于10%的較低水平,但已經擺脫了此前負增長的不利情形。進入2017年,企業盈利迎來了高達20%的快速增長,為經濟回暖、新周期到來打下了牢固基礎。
目前,關于新周期是否到來市場仍有較大爭論。綜合來看癥結如下:一是忽視了經濟波動的客觀性,也因此忽視了新周期到來的必然性。經濟波動具有客觀性,不以財政貨幣政策為轉移,因此對新周期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政策分析。許多人無視經濟數據、市場走勢對新周期的支持,根據經濟去杠桿、金融降杠桿等政策取向得出“新周期難現”的錯誤結論。二是混淆了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。三是關注的數據不同。例如,同樣是新周期到來的印證,大宗商品價格是日數據,PPI則是月度數據,上市企業產能利用率更是季度數據,大宗商品價格連漲多日但仍未在PPI中反映,在上市企業產能利用率中反映則更需待以時日。
經濟運行L型下經濟波動依然存在,新周期正是中國經濟波動的結果。我們認為,種種證據都表明新周期已于2016年到來,企業盈利改善、經營活動回暖表明我們正身處新周期之中,早日把握這一現實可以幫助投資者更好地進行資產配置。